在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故居门前,一棵历经百年风雨的酸子树依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这棵由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的树木,不仅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者,更象征着他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公”理想的生生不息。

图1 孙中山故居院子里的酸子树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百千万工程“亨”想事成突击队师生走进这座绿树掩映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青砖小屋。少年孙中山用过的书桌、行医济世时的医疗器械、奔走革命时携带的旧皮箱……无不诉说着一位革命先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深入探寻“天下为公”思想的精神内核,传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对当代大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图2 师生参观孙中山故居

图3 参与讲解历史
故居中一幅1894年《上李鸿章书》的影印件,清晰地展现了青年孙中山变革图存的急切心情。在这份文献中,他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字里行间体现的正是先生谋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早期探索。“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这不正是与我们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吗?强调国家发展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珍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要义。孙中山先生在百年前就有如此远见,关注到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而如今,这份责任落到了我们生态专业学子的肩上。
凝视着展柜中先生“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手稿真迹,同学们禁不住纷纷感慨。当年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奔走革命,亲手点燃辛亥革命的火种,和先辈们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他经历了多次革命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是他“天下为公”思想在意志品质上的体现。
两代人肩负不同使命。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理想,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前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何尝不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革命”?我们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同学们,肩上扛着的是守护生态家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图4 翠亨村孙中山先生题“天下为公”
走出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同学们表示要以先生的精神为指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学习中刻苦钻研生态知识,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去解决实际的生态问题,助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